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BLUE-CARE项目数据分析及研讨会

2023-07-05

2023年6月24日至25日,蓝碳生态系统评估、恢复和核算(BLUE-CARE,Blue Carbon Ecosystem Assessment, Restoration and Accounting)项目成功在厦门大学举办了数据分析及研讨会。该会议由厦门大学组织,邀请了腾讯公司、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代表共同参与,旨在推进适用于我国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的构建。该项目还将针对我国典型的盐沼区域进行盐沼蓝碳方法学的开发。

报告内容涵盖了五个主题,分别是课题进展报告、进展亮点报告、探索性研究、科教宣传以及后期工作安排。

会议首先由BLUE-CARE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戴民汉院士致开幕词,介绍了项目的概况。接着,项目组成员沈渊副教授介绍了海草床生态系统过程机理与项目航次进展,与参会人员同步项目的分工和执行情况。程鹏教授介绍了项目在水文方面的进展,通过数值模型的构建来帮助验证海草床碳汇过程的机理机制,该部分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陈鹭真教授介绍了蓝碳方法学的框架和构建,给出了在钦州茅尾海的夏季和秋季海草床碳循环已有的数据量。岳世栋博士介绍了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海草床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并给出了修复情况和进度安排,苏治南博士则介绍了广西儒艮保护区的海草床修复进度。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苏治南博士在做海草床修复的报告

陈蔚芳工程师介绍了海草床沉积物储碳量和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这是后续工作进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率先解决这部分的问题。余小龙博士介绍了海草床时空分布遥感解译,利用前沿科学技术手段提供海草床分布的观测数据,并会在未来发展更普适性的海草遥感识别算法。上官明佳副教授同样介绍了他的探索性研究,即单光子激光雷达在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这些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研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也是构建方法学的有力手段。顾肖璇博士介绍了海草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和初步成果。此外,还介绍了海草床科普宣传及社区宣教工作的计划,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参与度及社区建设能力,扩大项目影响力。

厦门大学的顾肖璇博士在做海草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的报告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BLUE-CARE项目组的学生和助理参与报告。张敏同学和李佳霖同学分别就水体碳循环的进展亮点进行了报告,石哲萱同学和李梅同学则分别介绍了生物固碳及多样性方面的进展亮点。此外,张飞助理还针对海草床声学检测技术作了探索性报告。

在专家讨论环节中,腾讯公司的代表戴青和杨沁菲受邀进行总结与点评。她们表示很乐意支持我国第一个海草床方法学的研究,并愿意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戴民汉院士在总结中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指出了方法学涉及的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即埋藏量、生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以及生态修复和额外性碳增量,并建议为了完善方法学,可以将每个步骤的操作分得更加清晰,以便推进研究进展。

专家讨论环节

BLUE-CARE项目的成员们的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对项目的顺利落地充满信心。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真正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联系我们

coastalsos@xmu.edu.cn

加入我们

© 版权属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